炒股用杠杆 49年渡江战役时的100万大军,为何大部分来自第三野战军?
收涨227%炒股用杠杆,换手率超过97%,头顶北交所“920第一股”光环上市,万达轴承的“首秀”表现颇为亮眼。
第一,资金流水核查不充分。这是北交所针对保荐机构执业质量发现的第一个问题,具体表现在核查结论前后不一致、对实际控制人亲属为发行人代垫费用且与发行人关联方存在大额资金往来核查不充分、对关联方是否为发行人代垫成本费用核查不充分等方面。
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前,我军全国部队总兵力已经突破420万人,而国军一线部队仅仅剩下140余万人,在军事实力对比上,解放军已经远远超过了残余的国民党部队。不过三大战役后最重要的一战——渡江战役,我军实际参战的100万部队却多半(65万人)由第三野战军组成。为何如此安排呢?
很多朋友认为实力最强,兵力最多的第四野战军本该最先出现在渡江前线,以增强作战把握,但实际却不是这样。四野实力出众是事实,当年却不是我军渡江的主力,而只是派出了一个先遣兵团。最直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四野在49年1月底之后,兵力分布在华北和东北两地,其中有近40万新补充入伍的战士,大多来自被俘的原国民党兵,本来48年打完辽沈战役入关就很仓促,没有充分整编部队,平津战役之后相当于是已经连战两场,不适合立即投入渡江前线;另一点原因,渡江与以往的陆战不同,需要征调大量船只、分队演练渡江战法,三野光是这一项便训练了将近两个月时间,因此四野更适合充分休整后再南下,作为第二梯队过江,全力追歼实力较强的白崇禧集团,后来的战役进程也确实是如此发展的。
至于第一野战军,在49年还有西部五省的大量领土没有解放,马步芳、马鸿逵集团,胡宗南集团兵力之和超过35万人,具备比较强悍的抵抗能力。因此一野不光没有投入南下作战,还补充进了原华北三大主力兵团中的18和19两兵团(另一个兵团成了拱卫北京的直属部队),以应对西北强敌。第二野战军主力部队原本只有12万人,经过淮海战役的胜利,补充进徐州国民党集团近20万解放战士(尤其是兵员素质较好的黄维第十二兵团大部),再加上军区补充部队,实力大为提升,具备了同三野联手发起渡江战役的条件。事实上,淮海战役时三野和二野联合组成的总前委,继续指挥了接下来的渡江战役。东线(第8、第10兵团)和中线(第7、第9兵团)的65万渡江部队全部来自第三野战军,而西线则由二野负责,兵力约35万人。
三野部队占比高,还跟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时的兵力部署态势有很大关系。淮海战场在哪里?正是长江东段的北岸腹地,而东段又是国府南京、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屏障炒股用杠杆,国民党军40万中央军部队(西段则为桂系白崇禧部队为主)由汤恩伯统领,固守于此。双方针尖对麦芒,淮海战役的我军主力就是第三野战军,以此为班底顺势发起渡江战役,最合情合理。所以我军渡江的100万大军,第三野战军自己就占了65万,相当于总兵力的近三分之二。
发布于:天津市